数学说课稿《概率》

2024-01-11,,

  • 相关推荐

数学说课稿概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概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说课稿《概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模拟方法是北师大版必修3第三章概率第3节,也是必修3最后一节,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古典概型的基础上,用模拟方法估计一些用古典概型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的概率,使学生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而模拟试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试验分析能力的好素材。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模拟方法来估计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几何概型的概念及应用

  体会随机模拟中的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学难点:设计和操作一些模拟试验,对从试验中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随机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实际应用,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和处理数据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意识。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探索、发现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过程分析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出用学过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房间的纱窗破了一个小洞,随机向纱窗投一粒小石子,估计小石子从小洞穿过的概率。能用古典概型解决吗?为什么?从而引起认知矛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以实验和问题引导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两个实验:(1)取一个矩形,在面积为四分之一的.部分画上阴影,随机地向矩形中撒一把豆子(我们数100粒),统计落在阴影内的豆子数与落在矩形内的总豆子数,观察它们有怎样的比例关系?(2)反过来,取一个已知长和宽的矩形,随机地向矩形中撒一把豆子,统计落在阴影内的豆子数与落在矩形内的总豆子数,你能根据豆子数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试验、讨论、分析,使学生主动进入探究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探讨数学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根据各小组试验结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得出结论:

  使学生了解结论产生的背景,轻易地理解了这个结论,并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定理、结论其实离他们很近,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3、类比迁移,注重数学与实际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1)求不规则图形面积

  如图,曲线y=-x2+1与x轴,y轴围成区域A,

  如何求阴影部分面积?

  通过把不规则图形放在规则的、

  易求面积的图形中,利用模拟方法

  求不规则图形面积,在解决问题时

  学生提出了借助不同图形,教师要

  引导学生用最佳图形。让学生把不熟

  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情

  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

  的问题,培养学识知识应用、类比迁移的能力。

  本例通过介绍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模拟,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了解另一种模拟方法。

  (2)估计圆周率π的值

  让学生设计模拟试验,估计圆周率π的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达到本课的目标,使学生了解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实际应用,能够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通过设计和操作模拟试验,对得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解决本课难点。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对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3)几何概型概率计算方法

  ①通过问题:如果正方形面积不变,但形状改变,所得比例发生变化吗?

  引出几何概型的概念、特点和计算公式

  把试验的结论上升到理论,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从试验到理论的升华,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并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②例:如图,在墙上挂着一块边长为16cm的正方形木板,

  上面画了小、中、大三个同心圆,半径分别为2cm、4cm、

  6cm,某人站在3m处向此板投镖,设投镖击中线上或没有

  投中木板时都不算,可重投。

  问:(1)投中大圆内的概率是多少?

  (2)投中小圆和中圆形成的圆环的概率是多少?

  配套习题是知识的直接运用,有助于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通过介绍本章开篇中“蒲丰投针”问题,利用计算机动态显示投针试验,使学生对此试验有初步了解,开阔学生视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留给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

  4、通过实际问题:小明家的晚报在下午5:30~6:3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间随机地被送到,小明一家人在下午6:00~7:0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间随机地开始晚餐。(1)你认为晚报在晚餐开始之前被送到和在晚餐开始之后被送到哪一种可能性更大?(2)晚报在晚餐开始之前被送到的概率是多少?

  引导学生利用转盘设计试验,并分组进行试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学生了解模拟形式的多样化,并通过模拟进一步熟悉试验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小组协调能力。通过问题拓展,介绍用理论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再探究的欲望,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空间。

  4、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采用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整合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中提炼数学素材,使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下、在认知冲突中展开学习,通过试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试验、探究活动中获取原始数据,进而通过数与形的类比,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感悟出模拟的数学结论,通过结论的运用提升为数学模型并加以应用,它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探究、发现的创作经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们在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探究中获得了对数学价值的新认识。

  五、评价分析

  本课是使学生通过试验掌握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主要是用分组合作试验、探究方法研究数学知识,因此评价时更注重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正确分析与思考,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说课稿《概率》2

  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意义》,它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法分析、评价分析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按照教学内容交叉编排、螺旋上升的方式,本章是在统计的基础上展开对概率的研究的,而本节又是从频率的角度来解释概率,其核心内容是介绍实验概率的意义,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理论概率的意义和用列举法求概率打下基础。因此,我认为概率的正确理解和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2、学情分析:

  1)、学生初学概率,面对概率意义的描述,他们会感到困惑:概率是什么,是否就是频率?因此辩证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2)、由于本节课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带来障碍,因此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教学中的又一大难点。

  二、目标分析

  根据背景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知识技能:

  1)理解概率的含义并能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确定概率。

  2)能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概率相关的问题。

  过程方法:

  1)经历用试验的方法获得概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能力。

  2)在由“试验形成概率的定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生活素材和数学史上著名例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结合随机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过程分析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设置五个教学环节(见流程图)。

  活动1: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活动2:创设情境实验探究

  活动3:形成概念深化认识

  活动4:变式训练 拓展提高

  活动5:小结归纳课堂延伸

  下面我重点谈谈整个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 引入新知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问题:下列事件中,哪些是随机事件,哪些是必然发生的,哪些是不可能发生的。通过生动的实物图片和生活情境,一方面突出复习随机事件的判断,另一方面,可引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遇上红灯、生个儿子、天气晴好)。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探究过程中来。

  2、创设情境 实验探究

  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抛掷硬币的试验既典型又方便,但如果教师简单直叙说要抛掷硬币,难免让学生觉得被老师牵着走,兴趣不大。在这里,我借助于学生具有的课外知识——对世界杯的了解,让学生先看到世界杯的冠军奖杯,自然想到今年德国世界杯足球比赛,再给一幅图,让学生猜想到这是在由抛掷硬币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然后,顺势提问:这种决定方法对比赛双方公平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直觉判断:公平。可是,为什么呢?学生暂时答不上来。怎么办?能否用试验来验证?学生颇感怀疑。

  无独有偶,历史上有几位著名的数学家都做过这样的试验,我们今天抛掷的结果会与他们一致吗?

  第一步:分组试验

  将全班分十组,要求每组掷一枚硬币60次,并把试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试验结果:

  提问①:各小组正面朝上的频率一样吗?是否为0.5?

  提问②:如果把全班十组结果进行累计,正面朝上的频率会有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1:引导学生认识到随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

  通过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在次数逐渐增大的情况下,频率数值渐趋稳定。

  第二步:比较试验

  试验者抛掷次数(n)正面向上的

  次数(频数m)频率()

  棣莫弗204810610.5181

  布丰404020480.5069

  费勒1000049790.4979

  皮尔逊1200060190.5016

  皮尔逊24000120120.5005

  这个表让学生既了解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感受到他们为追求真理而不惜时间的精神(比如:皮尔逊投了24000次,可想而知需要大量时间),又惊喜的看到:几位数学家的试验结果跟我们今天的试验结果大致相同----大量试验次数下频率数值稳定于0.5。学生很有成就感,老师趁此鼓励:今天,你们就可以做出数学家做的事,那么明天,你们就是未来的数学家。

  第三步:模拟试验

  输入次数,电脑很快地抛掷硬币,得到正面朝上的频数和频率,并同时画出了频率随试验次数增大的曲线图。

  学生一方面惊叹于信息技术为数学研究带来的方便(像这样的抛掷硬币,省时省力、直观形象),另一方面认识到:尽管是随机试验,尽管每一次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正面朝上的频率曲线越来越平稳:即稳定于0.5。

  以上分三步实施的试验说明:“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于0.5,“反面向上”的频率也稳定于0.5。由两个频率稳定到的常数相等说明两者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从而验证了猜想,判断公平的直觉是对的。

  到这时,学生已经看到,大量重复试验下,任意抛掷硬币“正面朝上”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形成概念 深化认识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p。其中m是事件A发生的频数,n是试验次数。

  思考①:概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大部分学生能得出 0

  思考②:定义中的“频率”和“概率”有何区别?

  结合投币试验,同学知道各小组试验算出的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区别就是: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概率是频率趋于稳定的那个值。

  你会求吗?

  例: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501002003005001000

  优等品数4592192285478954

  频 率0.900.920.960.950.960.95

  1)计算表中优等品的频率(精确到0.01);

  2)该厂生产的电视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精确到0.01)?

  这个例题,是利用抽样检测这种大量重复试验,让学生先计算优等品的频率,然后观察频率稳定在哪个常数附近,从而选取这个常数作为优等品的概率。通过例题,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概率,巩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即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比如频率有0.92、0.96,概率为0.95。突破难点1。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是确定概率的一种方法。

  4、变式训练 拓展提高

  听两段情境对话,分组讨论对错并说明理由:

  情境1):甲——我知道掷硬币时,“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

  乙——噢,那我连掷硬币10次,一定会有5次正面向上。

  2):甲——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水概率为90%。

  乙——我知道了,明天肯定会下雨,要不然就是天气预报不准。

  对这两个情境,判断对与错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准确的用概率知识理解。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各组,及时点拨,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

  设计意图:情境1强调概率是针对大量试验而言的,大量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次试验中一定存在。情境2突出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这两个情境使学生正确理解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和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突破难点2。

  5、小结归纳 课堂延伸

  小结归纳:

  1)学生分组讨论,谈本次课收获与疑问,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释疑。

  2)教师表扬课堂上中参与积极、表现精彩的小组和个人。

  3)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理解概率的意义,揭示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

  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而知识的触觉是多方位的。为巩固本课知识,多角度提升能力,我设置了课堂延伸:

  1)、P144 5,6题。

  ——进一步巩固由大量重复试验所得数据计算频率进而确定概率的方法。

  2)、上网搜索并阅读有关姚明参加NBA以来罚球数据的统计,并根据你搜索到的数据,指出姚明在NBA比赛中罚球命中的概率。

  ——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和处理信息能力,让学生再一次感悟概率的意义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方法分析

  1、为了激活学生的课堂思维,体会随机现象特点,我采用情境激趣法,营造学习氛围。

  2、为了让学生把对随机事件的直觉思维过渡为理性认识,我采用实验探究法,并且分三步实施:分组试验、比较试验、模拟试验,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趋于稳定,从而更好的理解概率意义,突出重点。

  3、为了突破难点——理解好频率与概率、随机性与规律性的关系,我采用小组讨论法和启发点拨法。

  4、教学手段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引用情境对话、制作电脑模拟试验,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为数学学习带来的方便,突出表现数学内在美。

  五、评价分析

  1、教学内容上:我关注教材的变化,概率统计内容在新教材里地位得到加强,但也有一个逐步渗透学习的过程。

  熟悉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易误解的例子→加强概念理解

  著名数学史料→延续求知热情

  2、教学理念上: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学生的合作与讨论,随时发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及时享受成功的愉悦。同时,结合学生暴露出的思想或方法上的问题,给予适时点拨。

  3、教学预想: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使严谨的课堂更具弹性,我还做了其他准备,比如气象部门怎样计算得出降水概率,姚明参加NBA以来罚球数据的原始资料及分析等学生感兴趣的且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适时的给学生拓宽知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娱乐、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数学说课稿《概率》3

  一、教材分析

  概率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它自成体系,是数学中一个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与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在本章节的地位:《条件概率》(第一课时)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选修2—3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巩固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研究相互独立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条件概率的定义、计算公式的.推导及条件概率的计算;难点是条件概率的判断与计算;教学关键是数学建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条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思想方法目标——归纳、类比的方法和建模思想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这两年高考改卷的反馈信息,考生在概率题的书面表达上丢分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因此本节课还想达到:

  表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严谨和简洁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困难,提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分析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设问、归纳、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四、学法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课堂设计了:

  ①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②类比推导——得出公式

  ③讨论研究——归纳方法

  ④即时训练——巩固方法

  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⑥作业布置——评价反馈

  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首先引入两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例1】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若第一个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则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

  【实例2】有5道快速抢答题,其中3道理科题,2道文科题,从中无放回地抽取两次,每次抽取1道题,两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是多少?若第一次抽到理科题,则第二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是多少?

  每个实例有两个问题组成,后一个问题多一个限制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实例中前后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概括出条件概率的定义。

  由于判断事件的类型对选择概率公式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引入定义后让学生再做一组判断题练习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练习】判断下列是否属于条件概率

  ⒈、在管理系中选1个人排头举旗,恰好选中一个的是三年级男生的概率

  ⒉、有10把钥匙,其中只有1把能将门打开,随机抽出1把试开,若试过的不再用,则第2次能将门打开的概率

  ⒊、某小组12人分得1张球票,依次抽签,已知前4个人未摸到,则第5个人模到球票的概率

  ⒋、两台车床加工同样的零件,第一台的次品率未0.03,第二台的次品率为0.02,两台车床加工的零件放在一起,随机取出一个零件是发现是次品,则它是第二台机床加工的概率是多少?

  ⒌、箱子里装有10件产品,其中只有一件是次品,在9件合格品中,有6件是一等品,3件二等品,现从中任取3件,若取得的都是合格,则仅有1件是一等品的概率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能准确区分条件概率与一般概率。

数学说课稿《概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事件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来学习如何预测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用概率预测随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在日常生活、自然、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本单元知识,无论是今后继续深造(高中学习概率的乘法定理)还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都是十分必要的。概率的概念比较抽象,概率的定义学生较难理解。

  在教材的处理上,采取小单元教学,本节课安排让学生了解求随机事件概率的两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概率的意义及求概率的方法,为下面学习求比较复杂的情况的概率打下基础。

  2、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概率意义的理解,通过多次重复实验,用频率预测概率的方法,以及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

  难点:对概率意义的理解和用列举法求概率过程中在各种可能性相同条件下某一事件可能发生的总数及总的结果数的分析。

  二、目的分析:

  知识与技能:掌握用频率预测概率和用列举法求概率方法。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观察试验和统计的结果,进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解并感受概率的定义的过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客观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客观世界,以数学的语言描述客观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归纳、确认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感受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规律,同时为概率的.精准、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所震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对数学价值观的认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经历知识(概率定义计算公式)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并能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有序组织学生活动,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体现“教” 为“学”服务这一宗旨。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引导学生探究

  精心设计问题一,学生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一方面复习前面学过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理清知识障碍,二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概率(如何预测随机事件可能性发生大小)。引导学生对问题二的探究与观察实验数据,使学生了解概率这一重要概念的实际背景,感受并相信随机事件的发生中存在着统计规律性,感受数学规律的真实的发现过程。

  2、归纳概括

  学生从试验中得到的统计数字及概率呈现稳定在某一数值附近这一规律,让学生明确概率定义的由来。

  引导学生重新对问题一和问题二的探究,分析某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全部可能发生结果中所占比例,得到用列举法求概率的公式,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逻辑分析,既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又让学生明确用列举法求概率这一简便快捷方法的合理性。

  P(A)= = = (m

  3、举例应用

  ⑴引导学生对教材书例题、问题一、问题二中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探究,让学生掌握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

  ⑵引导学生对练习中的问题思考与探究,巩固对概率公式的应用及加深对概率意义的理解。

  深化发展

  ⑴设置3个小题目,引导学生归纳、分析、总结,加深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并学会灵活运用。

  ⑵让学生设计活动内容,对知识进行升华和拓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学说课稿《概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等知识的基础上,从上节课所讲的三种事件出发,以探索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的大小为目标,并为学生后面学习用列举法求概率及用频率估计概率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概率的定义求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计算,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问题观察、质疑,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且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概率的定义求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并阐明理由。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二、学法指导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共设计了6个教学活动,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求新知。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教学”这一思想,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能力,增大了教学容量,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起到辅助作用。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第二环节:引深拓展,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巩固知识,实际应用

  第四环节:试试伸手,找找不足

  第五环节:交流反思,课时小结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拓展升华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判断下列这些事件是随机事件、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1、明天会下雨

  2、天上掉馅饼

  3、买彩票中奖

  4、一分钟等于六十秒

  5、老马失蹄

  问题1从分别标有1,2,3,4,5的5根签中随机地抽取一根,抽到的号是5。这个事件是随机事件吗?抽到5个号码中任意一个号码的可能性的`大小一样吗?

  问题2抽出的可能的结果一共有多少种?每一种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3掷一枚骰子,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有多少种可能?它分别是什么?

  问题4向上的点数是1、2、3、4、5、6的可能性的大小相等吗?它们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

  问题5你认为抽到你和抽到别人的可能性一样吗?

  设计意图

  通过以抽签的方式回答问题,让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这样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安排一方面复习了必然事件、随机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内容,而且还加深了对三种事件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引申拓展,归纳总结

  概率定义

  一般地,对于一个随机事件A,我们把刻画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称为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

  表示方法:

  事件A的概率表示为P(A)

  以上两个事件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问:

  特点1每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只有有限个

  特点2每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从标有1,2,3,4,5的五根签中抽取一根,抽到4的概率是多少?

  2、抛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的概率是多少?

  一般地,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它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

  请6名同学上台来参与模拟抽奖游戏,分三次进行

  第一次全都没有奖

  第二次有一部分有奖

  第三次全都有奖

  从此可以看出,不可能事件A的概率为0,即P(A)=0

  必然事件A的概率为1,即P(A)=1

  随机事件A的概率0<P(A)<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它的概率越接近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它的概率越接近0。

  (三)巩固知识,实际应用

  例1掷一个骰子,观察向上的一面的点数,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点数为2;

  (2)点数为奇数;

  (3)点数大于2且小于5。

  解:掷一个骰子时,向上一面的点数可能为1,2,3,4,5,6,共6种。这些点数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1)P(点数为2)=1/6

  (2)点数为奇数有三种可能,即点数为1,3,5,P(点数为奇数)=3/6=1/2

  (3)点数大于2且小于5有两种可能,即点数为3,4,P(点数大于2且小于5)=2/6=1/3

  例2图25。1—2是一个转盘,转盘分成7个相同的扇形,颜色分为红、绿、黄三种颜色。指针的位置固定,转动转盘后任其自由停止,其中的某个扇形会恰好停在指针所指的位置(指针指向两个扇形的交线时,当作指向右边的扇形)。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指针指向红色(2)指针指向红色或黄色(3)指针不指向红色。

  解:按颜色把7个扇形分别记为:红1,红2,红3,绿1,绿2,黄1,黄2,所以可能结果的总数为7。

  (1)指针指向红色(记为事件A)的结果有3个,即红1,红2,红3,因此P(A)=3/7

  (2)指针指向红色或黄色(记为事件B)的结果有5个,即红1,红2,红3,黄1,黄2。因此P(B)=5/7

  (3)指针不指向红色(记为事件C)的结果有4个,即绿1,绿2,黄1,黄2,因此P(C)=4/7

  思考:联系第一问和第三问,你有什么发现?

  (四)试试伸手,找找不足

  1、一共52张不同的纸牌(已去除大小王),随机抽出一张是A牌的概率;

  2、在1~10之间有五个偶数2、4、6、8、10,将这5个偶数写在纸片上,抽取一张是奇数的概率;

  3、在1~10之间3的倍数有3,6,9,随机抽出一个数是3的倍数的概率;

  4、一个袋子中装有15个球,其中有10个红球,则摸出一个球不是红球的概率。

  设计意图

  巩固学生对概率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及对概率的计算公式的简单运用技能。以达到及时学习、及时应用,让学生从中找一成功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交流反思,课时小结

  如果在一次实验中,有n种可能的结果,并且他们发生的可能性都相等,事件A包含其中的m种结果,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P(A)=m/n。

  0≤m≤n,有0≤m/n≤1

  因此0≤P(A)≤1

  P(必然事件)=1P(不可能事件)=0

  (六)课后作业,拓展升华

数学说课稿《概率》6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及"几何概型"的基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

  c1=﹛出现的点数=1﹜,c2=﹛出现的点数=2﹜

  c3=﹛出现的点数=3﹜,c4=﹛出现的点数=4﹜

  c5=﹛出现的点数=5﹜,c6=﹛出现的点数=6﹜

  D1=﹛出现的点数不大于1﹜D2=﹛出现的点数大于3﹜

  D3=﹛出现的点数小于5﹜,E=﹛出现的点数小于7﹜

  f=﹛出现的点数大于6﹜,G=﹛出现的点数为偶数﹜

  H=﹛出现的点数为奇数﹜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⑵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⑴经过上面的思考,我们得出:

  试验的.可能结果的全体←→全集

  ↓↓

  每一个事件←→子集

  这样我们就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了,用已有的集合间关系来分析事件间的关系。

  集合的并→两事件的并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两事件的交事件(积事件)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集合关系与事件关系之间的不同。

  (例如:两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合B;而两事件A和B的并事件A∪B发生,表示或者事件A发生,或者事件B发生。)

  「设计意图」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打下基础,

  ⑵思考:①若只掷一次骰子,则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时发生么?

  ②在掷骰子实验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个会发生?

  「设计意图」这两道思考题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为引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验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总结出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演示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⑷练习:通过多媒体显示两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巩固对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学习,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质:

  ⑴回顾:频率=频数/试验的次数

  我们知道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由于频率在0~1之间,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质、

  (通过对频率的理解并结合前面投硬币的实验来总结出概率的基本性质,师生共同交流得出结果)

  3、典型例题探究

  例1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件?

  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7环;事件B:命中环数为10环;

  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事件D:命中环数为6、7、8、9、10环、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1/4,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

  4、课堂小结

  ⑴理解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小结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让学生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习题3、1A1、3、4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概率的基本性质

  一、事件间的关系和运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三、例1的板书区

  例2的板书区

  四、规律性质总结

《数学说课稿《概率》.doc》

下载本文的Word格式文档,以方便收藏与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