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作橄榄核雕 舟山核雕村的复兴

2019-11-29,,,

橄榄核雕罗汉雕刻虽然不在身上,但祖传核雕技艺的种子却深藏于舟山手艺人中,只要有合适的气候条件,这粒种子就会破土成长,终于他等到了发芽的机会。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个自发的“雕刻组”出现了。

苏工核雕专卖,苏州西山核雕大师吴逸主刀,匠心独到,欢迎咨询定制:138 6130 1086 微信同号)

舟山村核雕的复兴与殷派核雕的两位传人——须吟笙和钟年福有着密切的关系。周山村人多地少,虽然地处江南鱼米之乡,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因为天灾人祸,也只能艰难度日。须吟笙家境贫寒,刚开始就被送给人家抚养,生活无着,他只能早早的就跟着殷根福学习手艺解决吃饭问题。“文化大革命”时期耿直重情的须吟笙因为同情并接纳流落到他家的本村村民而获罪,并因此以“窝藏包庇反革命罪被劳教四年。”1962年须吟笙回到家乡生活无着,13岁即离开家乡到上海学艺的钟年福。在满师后从上海下放回到家乡舟山,也经历了坎坷的人生。1951年,钟年福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抗美援朝前线,1954年复员回乡后被分派到光伏乡政府做了一名收屠宰税的税务员,后来又被调回唐僧合作农村合作信用社工作,然而钟年福吃“皇粮”的日子好景并不长,“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又下放回到了舟山村,田间劳动,对从小就用雕刻刀套生活的钟年福来说,是一场新的考验,并不熟悉田间耕作的他为了养家糊口,只得继续从事自己的老本行,为上海文物商店,上海博物馆和其他一些古玩商店雕刻核雕挣一些生活费。在那个饥馑的年代,两个殷派核雕传人都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

1965年,须吟笙等人在舟山村附近塘村建了一个工艺雕刻组,雕刻组一成立就吸引了周边不少村庄的工匠加入,钟年福和钟火元等人也曾经于1967年在塘村工艺雕刻组干过一个多月,同年在周山村大队党支部的支持下,钟年福和高国石,史阿毛,顾仁生,顾三男,龚二男,陶传生,高云石,钟荣庆,钟火元等人凑到了一起,在舟山组建了雕刻厂,和塘村工艺雕刻组一样,舟山工艺雕刻厂起初并没有进行核雕生产,甚至连雕刻都没有业务,只得做一些油漆刮刀的木柄和出口凉枕花板来维持小工厂的运转。后来在苏州家具二厂的支持下争取到了白木家具上的花板雕刻业务。慢慢的,钟年福通过在上海工作的师兄弟们的介绍联系到了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销往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等以及东南亚各国红木雕刻摆件加工业务。就这样,舟山工艺雕刻厂渐渐地干了起来。1968年,舟山村的宋水官,顾林官,陈庆章,陶林泉,马才兴,钟根海,周阿多,陈雪兴,顾福兴,肖夫根,胡福兴,徐伯男,丁祥元,承金芳,须培达等人也纷纷加入其中。1971年雕刻厂的工匠队伍进一步扩大,须吟笙,高平孙,郁聚生,沈兴泉,承福才,淘金水,叶洪生,朱耕源,钟元庆和殷荣生也加入了舟山工艺雕刻厂,为了培养雕刻人才,雕刻厂还招收了钟菊英,须培金,高仁,钟秀琴,肖文逸,周林凤,高琴,殷丽娟和刘福根等人为第一批徒工。队伍壮大后,舟山工艺厂在雕刻柏木家具花板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橄榄核的雕刻业务,橄榄核雕由此复产。

“舟山工艺雕刻厂”建立了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由生产大分管副业的干部胡来兴总体负责,日常生产管理由顾福兴负责,须吟笙喜欢钻研雕刻技艺,不愿抛头露面做社会工作,技术指导的任务就落到了钟年福的身上。钟年福不仅要负责技术把关,每年还需要南下广东,通过增城供销合作社采购核雕的原料橄榄核,20世纪70年代的交通工具非常的落后,他每采购一次原料就需要来回折腾一两个月之久,为了节约开支,每年出门采购原料前他的备足自制的炒面干粮和干咸菜,出差途中便以这些自制的干粮咸菜来度日。

就在“舟山工艺雕刻厂”成立不久,光福乡也在原“光福木器社”的基础上扩建成立的“光福红木家具雕刻厂”,专门从事红木家具花板纹饰的雕刻业务。1970年,钟年福的徒弟钟火元入选厂,次年,他和史阿筱,顾建忠,周金福,顾兴福等人一道,在“光福红木家具雕刻厂”创办了橄榄雕刻车间,并担任车间主任,全面负责该厂的核雕生产,销售和原材料采购业务,同时担任质量检测员,业务推销员,材料采购员,同年还招收的王泉福,许培荣,史建珍,许忠英,陈素英,周雪英,徐水泉,吴菊英,李华明,过金兴等为第一批学徒。

1973年,为了扩大集体经济,促进对外贸易,吴县县政府在东山筹建雕刻厂,钟年福从“舟山工艺雕刻厂”带走了13位从事木雕和核雕的工匠进入“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创建雕刻车间,其中有须培金钟秀琴,周麟凤,钟菊英和宋水官等人,钟年福任车间主任。原“舟山工艺雕刻厂”则由徐生元,朱耕原负责,在此期间,钟年福一边在“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负责雕刻车间的工作,一边继续协助舟山工艺雕刻厂扩大生产,还为舟山核雕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政策进一步宽松,发展多种经济的步伐加快,农村可以名正言顺的发展队办企业了,就在20世纪70年代末,原本作为生产队副业的“舟山工艺雕刻厂“,正式注册为”舟山工艺美术厂“法人代表徐生元,该厂创建以后迅速壮大,很快就聚集了八九十位工匠。

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虽然逐步好转,但工艺美术品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工艺产品主要还是销往东南亚以及港澳台地区。”舟山工艺美术厂“广泛吸收周边的地区的工艺美术人才,一方面接收外贸订单,一方面摸索生产适应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刺绣,字画和雕刻类工艺美术品是他的主要产品,在雕刻类产品中,主要生产象牙,白木和橄榄核雕刻三类产品,其中从事橄榄核雕刻的工匠有二三十位之多。

“舟山工艺美术厂”只是一个队办企业,其生产和销售都受到“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的制约,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是属厂,在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每年广交会后,上海和苏州的进出口贸易公司都直接下订单给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自己无法消耗掉的生产任务,才会转给“舟山工艺美术厂。”70年代橄榄核雕的加工费相当低,每串挂件的罗汉念珠只有几块钱,即使是须吟笙的核雕一串也就六元,象牙雕刻的产值算是最高的了,但因为是从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转的代工产品,故只能得到外贸给他们的订单加工费的20%,“舟山工艺美术厂”的从业人员虽然不少,但因为工价低,任务少,当时的年产值最多也不超过20万元,其中核雕也只有几万元,产值低,利润少,工艺厂付给工匠的工资自然也不高,并且主要以记工分的形式积极年终分配,只有20%的劳动报酬按月付现金

倚靠“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分食剩余的生产任务,终究无法维持“舟山工艺美术厂”的正常运转,在只能依靠出口订单的年代没有了外销订单,也就没有了生计,慢慢的订单减少了,最后连订单都没有了。1983年“舟山工艺美术厂”再也发不出工资了,部长们纷纷

离场自谋职业,有回家种地做生意的,有的改行做木工,泥瓦工的,工厂里只留下了徐生元,朱耕原和陶建平等少数的几个人值守,他们一边销售库存,一边寻找商机,做一些书画,刺绣等零星的小业务,艰难的维持工厂的生存。这一阶段的“舟山工艺美术厂”名存实亡,虽为集体企业实体,实则为“个体经营”,中途还曾数度转让承包,一直熬到1989年,经营了22年的“舟山工艺美术厂”,“光福红木雕刻厂”和“吴县东山雕刻工艺厂”也没有逃脱与“舟山工艺美术厂”的相同的命运,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关门。

舟山雕刻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与舟山光福,和东山这三个工艺厂的发展壮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这三个工艺厂的促进,核雕成为了舟山及其附近村民普遍掌握的基本劳动技能。在舟山核雕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教技艺的传承还是样式的定型上,须吟笙和钟年福两位殷派传人和殷荣生,郁聚生,钟元庆,史阿筱,高孙平等老艺人都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须吟笙继承并发展的殷根福的罗汉雕刻技艺和样式,并结合西方雕塑三维立体空间体验转换的表现手法,将“直刀”切割式雕刻发展成为“圆刀”的过渡雕刻法,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自然。钟年福对舟山核雕产业的继承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他不仅是“舟山工艺雕刻厂”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将舟山核雕发展成为舟山村传统劳动技能的推动者之一,钟年福殷派雕刻技艺的集大成者,在核雕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他还是谦虚的向别人送给他的“钟派”桂冠归纳到“殷派”的大旗之下。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陈祖章所雕的“核舟”是古代“核舟”作品的典范。20世纪70年代,钟年福根据客户提供的资料,用一周的时间成功恢复了陈祖章《东坡泛赤壁游》核舟的精彩,并将之发展成为今天舟山核雕中的定型产品

苏州西山核雕名家吴逸

苏州核雕网 橄榄核雕名家
西山非遗 吴逸核雕工作室

吴逸,出生于橄榄核雕之乡苏州西山,雕工精湛,对于核雕的神似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所雕刻的罗汉头像,脸部表情自然,双眼传神,形象生动逼真,自成一派,代表作有浮雕十八罗汉,八宝弥勒,降龙伏虎,财神等,在圈内享有极好的口碑。
咨询:138 6130 1086(微信同号)